黄巢与济南(四)——历城区
2022-09-15 09:12:33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黄巢与济南(四)——历城区

在济南山区的黄巢村是为纪念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而命名的。根据历史文献和实地考查证明,这里是黄巢屯兵作战和殉难的地方。唐代曾称大黄草峪。俗称黄草庄。相传,黄巢起义大军曾在此驻军打仗,战败后,人民为纪念他,将大黄草峪改名为“黄巢”。《旧唐书.列传》载黄巢于唐中和二年(882年)退出长安,转战山东泰山北麓大黄草谷。后遭唐兵追袭,起义军战败。明崇祯《历城县志》记为“锦阳川路,黄草”,清乾隆《历城县志》记为“东南乡仙台六,黄草庄”,民国《续修历城县志》记为“终宫乡仙台六,黄草庄”。以上县志中称“黄草”,而不称“黄巢”,受传统历史观影响。但当地民间口语相传,称黄巢村为“黄巢”,沿至今日。

济南南部山区有众多关于黄巢的传说因此,数千年来流传于民间的历史故事和传说,就与各种史书的记载交织在一起。一个是:吃人的黄巢和他的黄甲军;一个是:在山峪中种菜、缝衣……自力更生的黄巢和他的黄甲军。历史就在这种交织中扭曲、变异了,那么真相究竟是何?不可否认,黄巢在全国各地留下的相关地名和纪念遗址,恰恰充分的不朽的表现着黄巢的功绩与伟业。就拿济南山区留下的近二十处相关地名、遗址就是最真实的写照。相关的传说故事也是薪火相传有据可查的,黄巢的影响也是深远的,一千多年来,尽管后来无数统治者对黄巢的农民起义从来没有正面的评价,但是,他也从来在人民的心目中片刻泯灭,这在全国也是绝无尽有的。

在黄巢村西面有一颗古树,这里是村民们唠嗑拉家常的好地方,老树旁的小屋已经破旧,却算得上非同一般。因为小屋的墙基里砌磊着好几块古碑,这个地方就是黄巢村的“三官庙”遗址,这些古碑原来就立在庙里。村民们世代相传,三官庙的前身就是黄巢驻军的大本营。

黄巢村里有一条穿村而过的河,叫西河。村庄的西边,河中有一块巨石,相传也与黄巢有关。有村民告诉我们说:“黄巢来到这个地方以后,他的战马全放在这条河滩上,原来这里古木参天,有一个小型的湖,黄巢在这里沐浴之后,躺在这块巨石上,一边欣赏他的战马,一边静思他下一步的战略问题,我们当地的老百姓把这块巨石叫做‘石床’。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,我们这里搞农业学大寨运动,把这条河变成了‘大寨田’,在整修田地的时候,出土了很多的马掌、马鞍、马铃以及一些刀、剑、戟等兵器,还有一些日常生活金属物品。”在黄巢村的东边还有一块巨石,与村西边的巨石遥遥相对,两块巨石都在西河的北岸,村民们说就是因为这两块巨石都没有过河,所以黄巢的起义没有成功。因为和黄巢扯上了关系,这两块巨石在当地都有了份量,每年大年三十晚上,都会有村民领着孩子来巨石边烧香叩头,认巨石为石娘,保佑孩子平安健康。 

  据传当时黄巢在村内大财主杜庆江宅院里安的“金銮殿”。黄巢村还曾经保存过黄巢的一面大旗,旧时每逢大旱,村民们便打出来求雨。可惜这面大旗在“文革”期间失踪了,据当地老人讲,此旗并不是很大,长方形。黄巢村作为黄巢农民起义遗址,1989年被列为历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关于“交战岭”、“跑马场”和“旗杆窝”是黄巢当年在这里留下的三处活动的遗迹。“和尚帽子山”,是这一带最高的山。黄巢地区群山环抱,山高林密,溪水潺潺,是休养军队以利再战的好地方。据说黄巢起义军自兖州兵败以后就退居到这里,意图东山再起。后来唐兵追袭过来,双方进行了一场恶战。有村民告诉我们“整个的这一片就是交战岭,黄巢起义军就是在这里全军覆没的。”血迹随时光流逝而逐渐淡漠,而这山上的山花烂漫,开的那么恣肆。丘陵地区平坦的土地很是珍贵,都会被细心的耕种、充分利用。但是眼前这一大片平地却是例外,这里是山花野草的天地。原来这一大片就是当年黄巢起义军操练兵马的‘跑马场’,当年黄巢起义军在这座山头安营扎寨以后,他们就是在这里操练兵马的。这个地方地势开阔、平坦,过去老年人在这里植树造林时,都没有在这个地方栽植树木,他们说,这是黄巢的跑马场,要保留着,以后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黄巢的这一段历史。所以,我们看到的跑马场内只有杂草丛生,没有一棵树,它的周围却被郁郁葱葱的树林包围着。

离开跑马场,我们来到了黄巢插大旗的地方——旗杆窝。旗杆窝就在高高的山顶上,得沿着山石攀爬上去。山石不宽,也就是一米左右,周边都是高山林立,旗杆窝有茶杯粗细,一千多年的风风雨,窝子已经不深了,窝子底部是块圆柱状的铁块,相传为黄巢起义军固定旗杆所用。

在车子峪村有一颗古槐,树干已经中空,但枝叶仍然繁茂,村民们都称它是“瞭望树”。相传黄巢的士兵就是爬上这棵大树观敌瞭阵,及时发现唐军的动向。

关于村名与地貌因黄巢而命名的地方

1、黄巢村是附近比较大的一个村子,黄巢起义失败以后,黄巢地区的人民为了纪念黄巢起义军的英雄业绩,就把自己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,用他的名字和事迹来命名,这就是黄巢村。

2、小黄巢,西南为下裁缝峪。据传,黄巢大军在战败后,各路人马分散,其中的一支小股部队曾在此地短暂驻扎过,以躲避唐军的追杀。后有村民迁居此地建村,得名为小黄巢。

3、黄巢水库,1958年,黄巢谷建起大坝蓄水成湖,黄巢水库即由此而来。一座当地政府所立的“黄巢农民起义纪念地”的石碑,昭示着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的那段血雨腥风、惊心动魄的故事……

4、黄巢寨(交战岭)遗址,黄巢寨山海拔628米,峰高谷深,山势险峻,是黄巢率部于唐中和四年(884年)驻扎的重要山寨之一。东北向寨门处有高3.5米、宽2米、长约50米的残墙。东有乱石垒砌的半穴式房基6间。峰巅有擂鼓台、跑马场、石臼及旗杆窝等,并曾发现有金属兵器、碎陶瓷等。南寨门内有无字碑1块,高1.48米、宽1.25米,传为起义军立石后尚未刻字即被迫撤离。并有黄巢穿倒靴、巧计突重围的传说。

5、黄巢谷(虎狼谷、死人谷),位于将军庙两侧,在高山峡谷之中山谷由高入黄巢水库,碎石堆积,山水长流。最早为“死人谷”、也被称为“虎狼谷”。后来黄巢领兵在此大战官兵,谷内血流成河,并且后人在附近清理战场时,也把战死双方尸骨丢在此处。当地人们为了纪念黄巢,重新命名为黄巢谷。后来有人在此,重经发现过很多尸骨与兵器。

6、将军庙,黄巢将军庙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黄巢水库北侧,但据说原址是在黄巢战死后,不久就兴建起这座将军庙,一千多年来,由于事故变迁,多次毁败,都被当地民众移址重修再建,一直延续至今,不曾间断。现在看到的将军庙是2006年新建的。

7、小道村,村子依山势而建,村舍全部位于沟峪之中,四周均是高山密林。不过,村内有一条东西向的山间小道,可以直通“东山”。而进入东山后就是连绵青山,可到达泰山。据传,黄巢大军转战泰山期间,曾通过此村的这条小道躲进连绵青山中,摆脱了追杀的唐军。小村也因为这条小道而得名。

8、黄路泉,黄路泉终年喷涌不断,位于柳埠镇东南。被群山环抱着,在层层叠叠的林山之中,小村一如世外桃源。村因泉而得名,此泉终年喷涌不断,为全村提供水源。据传,黄巢大军一日与唐军激战后转战于此,人困马乏,幸得此泉,兵马得以休整。因有黄巢大军路过此泉,因此得名为黄路泉。

9、车子峪,与黄巢村相邻。此地原名为“陈家庄”,村子主要沿一条大山峪的山势而建,四周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群山密林。据传,黄巢大军路过此峪时,为加快行军速度,把战车淄重等全部藏于此地,人马则轻装前进,以利于机动作战。后人就把这里改称为“车子峪”。

10、大蔡(菜)峪,大菜峪里兵士曾在此种菜,北邻黄路泉,处于群山环绕中,风景秀美如画。原名为大菜峪,并非大蔡峪。据传,大菜峪的得名源于黄巢大军转战于此的时候,为了解决军队吃饭问题,兵士们曾在山峪里种菜、种豆等,因此得名。后世因为蔡与菜两字发音相近,久而久之误称为大蔡峪。

11、小蔡(菜)峪,小蔡峪南依黄巢水库,北邻大蔡峪。与大蔡峪分据于山峪两侧,村小景美,民风淳厚。其得名与大蔡峪相同,因由大蔡峪村分出去的,所以叫小蔡峪。

12、上黄瓜峪,南邻下黄瓜峪,四周全是青山密林,景色优美在。据传,黄巢大军曾在此驻军,为了解决兵士的饮食问题,从村民那里买来种子,在山峪里种植各种蔬菜和水果,所产的黄瓜口味极佳,为周边地区所独有。后来就将此地称为上黄瓜峪。

13、下黄瓜峪,下黄瓜峪北边就是上黄瓜峪,南邻黄巢村,西依黄巢水库,北边就是上黄瓜峪。村子得名与上黄瓜峪相同,两村分据山峪两端,因为村子地处山峪的下端,所以得名为下黄瓜峪。

14、上裁缝峪,东依长城岭,南邻泰安的岱岳区,邻近泰山主峰,地处大山深处。据传,黄巢大军在泰山转战时,曾长久在此地驻军,曾在山峪中令乡民缝制军服、军被等物资,后人因此命名为裁缝峪。黄巢战死后,当地村民仍沿袭定居于此并建村。因为村子地处山峪的上端,所以称为上裁缝峪。

15、下裁缝峪,南邻上裁缝峪。村子得名与上裁缝峪相同,两村分据山峪的两端,此村地处山峪的下端,因此得名下裁缝峪。

16、黄巢张家庄,约在唐代,原为裁缝住户。张氏早居于此建村,以姓氏得名张家庄。1980年地名普查时属黄巢大队。为区分同名村,故沿称黄巢张家庄。

17、大门牙 ,据说,一支黄巢起义军曾在这设立过衙门,以此,称为衙门庄。衙门是古代官署的一种俗称,就是官吏办公、办事的地方。后来黄巢起义失败,当地百姓为了避讳官府的威吓,同时,又不失对黄巢时期的不忘,取名为门牙,谐音衙门的倒装。

18、小门牙,依大门牙相同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