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巢与济南
2022-09-08 09:21:26
  • 0
  • 0
  • 1

黄巢与济南

黄巢(820~884年),字号不详,曹州冤句县(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)人。出身盐商家庭,善于骑射,精通笔墨,少有诗才。 他是文能安邦、武能定国之才,多次参加科举,因考场黑暗而未能中举。关东大旱时,积极收拢难民。乾符二年(875年)六月,响应王仙芝起义。乾符四年(877年),攻陷郓州,杀死天平节度使薛崇。乾符五年(878年),王仙芝战死后,成为起义军领袖,号称"冲天大将军",年号"王霸"。乾符六年(879年),围攻广州。广明元年(880年),进入洛阳,突破潼关,进入长安,即位于含元殿,国号"大齐",年号"金统"。黄巢领导的农民运动打击了盛极一时的唐朝,同时建立大齐政权,还首创高层换届制度和四相制。“平均”或“均平”自然地便成了这场大起义的特殊标识。关于这两个称号是“反映了农民痛恨贫富不均现象而产生的一种朴素的平均主义思想。 而黄巢在起义确实提出并实践了“均平”的口号。分析唐末社会政治、经济状况,黄巢起义提出“均平”口号有其历史必然性。黄巢起义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。黄巢起义爆发的背景:唐末人民生活的困苦。唐代后期,江南的社会经济虽有某些发展,但从皇帝到各级官吏,对人民的压榨“惟思竭泽,不虑无鱼”。当时,民有“八苦”,人民无法生活,只有起来反抗地主阶级及其政府。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,但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。领袖以天补平均大将军、冲天大将军为号召,反映义军具有的平均、平等要求,标志农民起义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。义军在斗争中注意分化敌人,避实就虚,运用流动战术,在前后十年间,经过十二个省,行程三万里,走遍今天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湖北、陕西等省广大地区,动摇了唐朝的统治。这是农民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。 中和四年(884年),战死于狼虎谷(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南),时年六十五岁。

黄巢轶事

五岁对诗

黄巢五岁时候陪老人,父亲为菊花连句,老头想找不到,他随口回答说:"堪于百花为总首,自然天赐赫黄衣。"黄巢父亲责怪他。于是老翁说:"他能诗,但不知道轻重,可以命令他再写一篇。"黄巢回答说:"飒飒西风满院栽,蕊寒香冷蝶难来。他年我若为青帝,报与桃花一处开"。

《全唐诗》录黄巢三首七言诗。

《题菊花》

飒飒西风满院栽,蕊寒香冷蝶难来。

他年我若为青帝,报与桃花一处开 。

《不第后赋菊》

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杀。

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 。

《自题像》

记得当年草上飞,铁衣著尽著僧衣。

天津桥上无人识,独倚栏干看落晖。

黄巢开创了人类历史最远长征的先河

即便到现在,黄巢也是中国长征距离最远的黄巢部队。不管如何,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,从距离和难度上,也都无法超越,在人类的历史当中也是首屈一指的。红军长征是25000里。黄巢长征也好,流窜也罢,达30000里,至今无人突破。

死因之谜

新唐书:黄巢是自杀

《新唐书》黄巢传记载:"黄巢兵败狼虎谷时对外甥林言说,你拿上我的首级去献给唐朝,那么你还可以求得富贵!林言不忍心杀黄巢,于是黄巢自刎 。"

旧唐书:黄巢被外甥杀害

《旧唐书》黄巢传记载:"黄巢率军进入泰山,徐率领时溥派遣将领张朋友与尚让的军队逮捕了。到狼虎谷,黄巢的将领林言斩下黄巢和二弟黄邺等七人的脑袋,将他们的妻子儿女都送到徐州" 。《旧唐书》的《僖宗纪》、《时溥传》和《资治通鉴》、《桂苑笔耕录》、《北梦琐言》等其他书籍也都有着同样的记载 。

敦煌文献等:黄巢被尚让杀害

敦煌文书里的《肃州报告》黄巢战败等情况残卷,写道:其草贼黄巢被尚让杀却,于西川进头。唐代学者崔致远所著的《桂苑笔耕录》中记载的信息说明,唐将时溥是引诱黄巢起义军当中投降的将领把黄巢杀死的 。

《刘氏杂志》等:黄巢出家为僧

宋人刘是之的《刘氏杂志》记载,五代时有一个高僧法号翠微禅师,这个人就是黄巢。张端义在《贵耳集》记载:"黄巢后为缁徒,曾主大刹,禅道为丛林推重,临入寂时,指脚下有黄巢两字"。陶谷在《五代乱离记》记载:"黄巢遁免,后祝发为浮屠,有诗云:'三十年前草上飞,铁衣著尽著僧衣。天津桥上无人问,独倚危栏看落晖。'"

邵博在《河南邵氏闻见后录》记载:"唐史中和四年六月,时溥以黄巢首上行在者,伪也。东西两都父老相传,黄巢实不死,其为尚让所急,陷泰山狼虎谷,乃自髡为僧得脱,往投河南尹张全义,故巢党也。各不敢识,但作南禅寺以舍之。"邵博还谈到,他曾多次至南禅寺游览,见壁上画有黄巢服僧衣之像,"其状不逾中人,唯正蛇眼为异耳";寺中"更有故写真绢本尤奇,巢题诗其上云:'犹忆当年草上飞,铁衣脱尽挂僧衣。天津桥上无人识,独凭栏干看落晖。'"

吃人争议

据《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》记载:“贼围陈郡百日,关东仍岁无耕稼,人饿倚墙壁间,贼俘人而食,日杀数千。贼有舂磨砦,为巨碓数百,生纳人于臼碎之,合骨而食,其流毒若是。”

据《资治通鉴第二二五卷》记载:“时民间无积聚,贼掠人为粮,生投于碓,并骨食之,号给粮之处曰‘舂磨寨’。纵兵四掠,自河南、许、汝、唐、邓、孟、郑、卞、曹、濮、徐、衮等数十州,咸被其毒。”

质疑:两处记载虽然年代不同,但是,内容相近。

一、记载:人饿都倚墙了,还能造巨碓数百?就当时的劳动能力,就是在和平环境下短期内造出都有很大难度,(纯手工造),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别说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的战争时期,一支饥饿、狼狈(官方用语)、不得人心之师,为了解决饥饿之危,还有那时间,建造巨碓数百。这造谣也不选个,可行的、救急的方式。

二、记载:生纳人于臼碎之,合骨而食,就更不可信了。就是把活人捣碎、吃了。这违反了人生常态,人们吃动物,往往是先杀,后清理,至于是生吃、熟吃,如何吃,暂且不论。就是将活人不清理,就活生生的将人,大便、小便、皮毛、内脏一起,并骨食之,就显然违背人生常态,不在情理之中,可笑之至。如此烦功耗时,残忍无度,那显然不是人,而是动物,活吞烂咽。

三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,本质上就是农民起义的成功,红军时期的打土豪,分田地。解放战争的土地革命。无疑都是为了解救农民于水深火热之中。与黄巢的均平,平等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力。共产党也曾经被反动派称为共产共妻,杀人越货。同理在胜者王侯,败者寇的人类历史记载长河中,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、统治者书写的,为统治者服务的,如此卑劣、粗制、烂造的记载,别说,还真就见不怪而怪了,至今还影响着人们!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